· 背景链接
“发展沙漠产业意义重大,有利于拓展国家的发展空间,防治沙漠化,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并有利于稳固边疆。”在2014年10月举行的“越野e族2014阿拉善英雄会”活动首届阿拉善沙漠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
近三十年来,我国沙区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沙漠产业悄然兴起。加快发展沙漠产业,对于防治荒漠化、缓解人地矛盾、培育沙区新增长极、推动西部大开发、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干旱地区缺水而光热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提出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并预言农、林、草、海、沙五大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沙漠产业已由理论探索变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各地涌现出了一系列发展模式:中草药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实施林纸一体化经营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沙区旅游资源开发;沙生经济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沙漠地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沙漠农业、能源、化工、建材、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沙漠产业悄然兴起。
深度解析
·
[发展沙漠产业的意义]
发展沙漠产业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已接近极限,保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发展沙漠产业可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有效生存空间,是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
发展沙漠产业是利用沙漠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有效手段。
沙区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沙生植物资源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发展产业的物质基础,如沙棘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沙柳、梭梭、黄麻等沙生植物具有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等作用;沙柳的热量和煤相当,可作优良燃料使用;梭梭根部寄生的苁蓉是一种名贵药材。沙区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发展沙漠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把沙子变金子、把资源变财富、把沙漠变绿洲的防沙治沙新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发展沙漠产业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沙化土地涉及30个省(区、市)的889个县(旗),多数集中在三北地区的贫困沙区。多年实践证明,大规模种植防沙林、实施生态工程效果有限。沙区植树种草存活率低,往往出现“第一年绿,第二年黄,第三年当柴烧”的现象。由于沙区农牧民无法从生态工程中获得明显经济利益,他们为了生存常常难以顾及生态保护,结果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沙区偷牧、夜牧现象依然存在,搂发菜、捕蝎子等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屡禁不绝。构筑特色沙漠产业体系,通过沙漠产业反哺防沙治沙,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是防治荒漠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实现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发展沙漠产业是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的重要举措。
我国沙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人口少、面积广、少数民族集聚,这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现实的产业基础难以支撑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发展现代沙漠产业是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双赢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宁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发展沙漠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沙漠产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方面对用产业化思路开发利用沙漠地区资源、发展沙漠产业认识仍有不足,沙漠产业发展尚处于“下热上冷”状态,导致其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应有的挖掘。目前,沙漠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协调机构,现行的管理体制将沙漠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割裂开来。全国防沙治沙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林业局,没有产业管理职能,协调力度不够。有的人把发展沙漠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发展沙漠产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沙漠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沙漠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
作为个体的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发展沙漠产业的需要。开发利用沙漠资源的企业和基地,一方面数量少、规模小;另一方面没有与农牧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部分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要么缺乏投入能力,要么关系没有理顺,也难以承担起发展沙漠产业的重任。
三是发展沙漠产业受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
我国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小,降水时间分布不均,7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4-10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沙漠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沙漠产业发展的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新兴产业,沙漠产业应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但目前,我国沙漠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和知识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而且,沙漠产业科研基础薄弱、科研项目较少、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沙漠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是发展沙漠产业的资金比较短缺。
沙漠产业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是投入大,前期必不可少的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耗资不菲;二是风险高,自然条件的恶劣和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产业发展的较高风险;三是周期长,沙漠地区造林需要7-8年甚至更长的生长周期,其他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建设期也较长,大多数项目十年之内难以赢利,而贷款期限一般只有1-3年。这些因素影响了各类资金对沙漠产业的投入,特别是沙漠产业项目建设长周期的资金难以得到满足。
[发展沙漠产业的应对措施]
一是加快沙漠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培养和引进沙漠产业专业人才。
沙漠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垦”、“开荒”。要鼓励沙漠产业的科技研发,积极构建包括沙漠植被技术、生物技术、节水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能源技术、引水工程技术等在内的沙漠产业技术体系。改善沙漠地区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光、热、风、水、土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要搞好沙漠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和推广应用。
根据沙漠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培养和引进沙漠产业专业人才的力度。鼓励沙漠地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沙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扎根沙漠地区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推广、普及急需的应用性技术,如编写沙漠产业技术指导教材、举办技术学习培训班等。
二是强化沙漠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缓解沙漠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针对沙漠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适用支农惠农相关政策,甚至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沙漠产业的发展。保障沙漠产业企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当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允许企业以在使用年限内每年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支付地租,减轻企业初始投资的资金压力。加大对沙漠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投入力度,增加对沙漠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对沙漠产业企业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沙漠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延长贷款期限,增加贴息贷款。进一步完善沙漠地区的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协会+农牧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沙漠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国际援助、社会捐资、企业合作、设立基金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沙漠产业。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破解沙漠产业发展水资源约束难题。
必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选育和引进节水高效的牧草、农作物、林果品种,以高投入获取高产出,以高收益维持高投入,实现良性循环。加快沙漠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沟渠衬砌,探索形成合理的农业用水模式。
四是努力开拓沙漠旅游产业。
沙漠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可以满足人们现代时尚旅游的需求。沙漠奇峰、鸣沙、湖泊体现了沙漠的瑰丽和神秘。有的沙漠地带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完全可以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沙漠观光、探险旅游的需求。因此,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文化潜力,扩充和延伸黄金线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批沙漠地区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充分挖掘民族工艺品等沙漠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
“发展沙漠产业意义重大,有利于拓展国家的发展空间,防治沙漠化,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并有利于稳固边疆。”在2014年10月举行的“越野e族2014阿拉善英雄会”活动首届阿拉善沙漠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
近三十年来,我国沙区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沙漠产业悄然兴起。加快发展沙漠产业,对于防治荒漠化、缓解人地矛盾、培育沙区新增长极、推动西部大开发、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针对我国西部沙漠干旱地区缺水而光热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提出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并预言农、林、草、海、沙五大产业将在二十一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沙漠产业已由理论探索变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各地涌现出了一系列发展模式:中草药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实施林纸一体化经营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区特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沙区旅游资源开发;沙生经济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沙漠地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沙漠农业、能源、化工、建材、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沙漠产业悄然兴起。
深度解析
·
[发展沙漠产业的意义]
发展沙漠产业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已接近极限,保18亿亩耕地红线任务艰巨。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发展沙漠产业可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有效生存空间,是缓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
发展沙漠产业是利用沙漠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有效手段。
沙区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沙生植物资源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发展产业的物质基础,如沙棘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沙柳、梭梭、黄麻等沙生植物具有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等作用;沙柳的热量和煤相当,可作优良燃料使用;梭梭根部寄生的苁蓉是一种名贵药材。沙区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发展沙漠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把沙子变金子、把资源变财富、把沙漠变绿洲的防沙治沙新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发展沙漠产业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沙化土地涉及30个省(区、市)的889个县(旗),多数集中在三北地区的贫困沙区。多年实践证明,大规模种植防沙林、实施生态工程效果有限。沙区植树种草存活率低,往往出现“第一年绿,第二年黄,第三年当柴烧”的现象。由于沙区农牧民无法从生态工程中获得明显经济利益,他们为了生存常常难以顾及生态保护,结果是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沙区偷牧、夜牧现象依然存在,搂发菜、捕蝎子等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屡禁不绝。构筑特色沙漠产业体系,通过沙漠产业反哺防沙治沙,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是防治荒漠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实现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发展沙漠产业是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的重要举措。
我国沙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人口少、面积广、少数民族集聚,这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现实的产业基础难以支撑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发展现代沙漠产业是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双赢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宁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发展沙漠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沙漠产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方面对用产业化思路开发利用沙漠地区资源、发展沙漠产业认识仍有不足,沙漠产业发展尚处于“下热上冷”状态,导致其发展潜力远未得到应有的挖掘。目前,沙漠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协调机构,现行的管理体制将沙漠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割裂开来。全国防沙治沙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林业局,没有产业管理职能,协调力度不够。有的人把发展沙漠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发展沙漠产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沙漠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沙漠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
作为个体的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适应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发展沙漠产业的需要。开发利用沙漠资源的企业和基地,一方面数量少、规模小;另一方面没有与农牧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部分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要么缺乏投入能力,要么关系没有理顺,也难以承担起发展沙漠产业的重任。
三是发展沙漠产业受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
我国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小,降水时间分布不均,7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4-10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沙漠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沙漠产业发展的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新兴产业,沙漠产业应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但目前,我国沙漠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和知识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而且,沙漠产业科研基础薄弱、科研项目较少、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沙漠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是发展沙漠产业的资金比较短缺。
沙漠产业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是投入大,前期必不可少的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耗资不菲;二是风险高,自然条件的恶劣和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了产业发展的较高风险;三是周期长,沙漠地区造林需要7-8年甚至更长的生长周期,其他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建设期也较长,大多数项目十年之内难以赢利,而贷款期限一般只有1-3年。这些因素影响了各类资金对沙漠产业的投入,特别是沙漠产业项目建设长周期的资金难以得到满足。
[发展沙漠产业的应对措施]
一是加快沙漠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培养和引进沙漠产业专业人才。
沙漠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垦”、“开荒”。要鼓励沙漠产业的科技研发,积极构建包括沙漠植被技术、生物技术、节水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能源技术、引水工程技术等在内的沙漠产业技术体系。改善沙漠地区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光、热、风、水、土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要搞好沙漠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和推广应用。
根据沙漠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培养和引进沙漠产业专业人才的力度。鼓励沙漠地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沙漠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扎根沙漠地区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推广、普及急需的应用性技术,如编写沙漠产业技术指导教材、举办技术学习培训班等。
二是强化沙漠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缓解沙漠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针对沙漠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适用支农惠农相关政策,甚至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沙漠产业的发展。保障沙漠产业企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当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允许企业以在使用年限内每年支付租金的形式分期支付地租,减轻企业初始投资的资金压力。加大对沙漠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投入力度,增加对沙漠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对沙漠产业企业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沙漠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延长贷款期限,增加贴息贷款。进一步完善沙漠地区的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协会+农牧民”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沙漠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国际援助、社会捐资、企业合作、设立基金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沙漠产业。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破解沙漠产业发展水资源约束难题。
必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选育和引进节水高效的牧草、农作物、林果品种,以高投入获取高产出,以高收益维持高投入,实现良性循环。加快沙漠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沟渠衬砌,探索形成合理的农业用水模式。
四是努力开拓沙漠旅游产业。
沙漠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可以满足人们现代时尚旅游的需求。沙漠奇峰、鸣沙、湖泊体现了沙漠的瑰丽和神秘。有的沙漠地带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完全可以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沙漠观光、探险旅游的需求。因此,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文化潜力,扩充和延伸黄金线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批沙漠地区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充分挖掘民族工艺品等沙漠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